想得开,看得远

in #cn6 years ago

微信图片_20180413151429.jpg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事件出现后一些激愤的人们开始寻找各种“证据”证明陶崇园自杀和他的导师对其长期奴役有直接相关性,即该研究生自杀是导师逼死的。

紧接着又一起二十年前的自杀事件被人重新提起。4月5日清明节,一位网友发文《原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主任、长江学者沈阳教授,女生高岩的死真的与你无关吗》举报沈阳教授性侵北大女生高岩,受害女生因不堪羞辱自杀,要求沈阳为高岩的死负责。

去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杨宝德溺亡,死者生前女友于2018年1月8日发布长微博:《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一文,试图讨伐死者导师,为死者之死要说法。


三件自杀事件何其相似!都是高学历人士,都是自杀,都是死者家属或亲朋好友向死者生前导师讨要说法。

我不仅疑惑了,为什么大家的愤怒都指向死者生前的导师?难道三名死者都很不幸遭遇了三名恶魔?为什么死者自杀之后世人一定要找到一个为其负责的活人呢?谁该为他们的死负责?

第一个事件,武汉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之前是和其母亲待在一起的,为什么就没人怀疑是他母亲的一些话或一些行为刺激到他使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呢?而网友到处转发的文章倒是让很多人非常肯定地认为是他的导师长时间让他买饭、洗衣服,甚至随叫随到等的奴役行为让其不堪忍受而自杀。即使网络上存在的死者生前和导师的微信对话属实(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做出的调查报告显示并不存在死者生前到其导师家中洗衣服做家务等行为。)我还是很难理解买个饭、跑个腿、加个班这些行为是该研究生自杀的直接原因。即使其导师对他存在奴役行为,并阻挠他到其他学校读硕士及答辩,我也不理解他因此而自杀的行为。有同学事后反映陶崇园生前性格开朗,没有抑郁症,但我想说的是有些人并不想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现出来,比如有些人明明心情很糟糕但在别人面前还是满脸微笑。况且自杀的人并不都是性格内向的抑郁症患者。性格开朗者一时想不开选择自杀并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从楼上跳下去或跳河或割腕或喝药只需一刹那的时间。

我不知道第二起事件的出现和第一起事件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或者说不知道是不是第一起事件刺激了一些人,让一些人重提第二起事件。第二起事件本来已经尘埃落定了,逝者已逝,沈阳也因高岩的自杀事件受到了北大的行政处分。如果有人觉得北大对沈阳的处分过轻且有证据能证明当年高岩的死和沈阳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那完全可以走法律途径将沈阳绳之以法,完全没必要通过网络发文的方式试图通过舆论压力、道德绑架让沈阳身败名裂。高岩的同学发文称沈阳性侵高岩,并称沈阳污蔑高岩患有精神病,致使其自杀身亡。发文者如果有证据能证明沈阳性侵过高岩而不是双方的自愿行为并证明因性侵而导致高岩自杀的话应该不会等到今天发文。所以既然没有证据,说明还存在不是性侵的可能性。所以高岩的自杀是由于性侵造成的还是感情矛盾造成的又或者是精神疾病导致的再或者其他事情导致的我们都不得而知。而只是因为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就发文讨伐沈阳我觉得是欠妥的,更何况沈阳已经因高岩的自杀事件受到了惩罚,为什么非要给死者拉一个陪葬者?

一个人自杀会有很多种原因,或许与学习或生活压力有关;或许是因为恐惧,担心难以不负众望;或许与孤独有关,而这种孤独感源自社交媒体上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或许是因为失望或绝望;或许是患上了抑郁症或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注意都是“或许”,因为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已经不在,所以围观者都无从考证自己的猜测。但无论是哪种猜测,无论有怎样的缘由,做出自杀决定的人都是自己。而无论什么人或者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能成为一个人自杀的充分条件。

近日读了美国杰出的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写给他的女儿们的信《最富足的投资》,里面的一篇文章这样写到:

每当我听到或看到关于自杀的报道,我都感到沮丧消沉,因为我知道,如果那个人再等上几个月或几年,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生活中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无论多么抑郁、或事情有多么糟糕,假如你能再等等,情况不会一成不变。

所以,女儿们,如果你们感到抑郁消沉,感到不能坚持了,一定再坚持一下。记住,任何伤心消极的事情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要以长远的心态看待生活。即使你认为事情已经糟糕到了极点,而且事实确实如此,那又能怎样呢?如果你想以某种方式逃避,那就骑上摩托车,直奔拉斯维加斯,在一家赌场的餐厅厨房洗上一段时间的盘子。将来某一天,你有可能拥有这家赌场,只要你等待,斗转星移,时过境迁。

想得开,看得远。

Sort:  

导师如果师德不行,确实也影响学生的三观……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当然要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只要不太过分,也不必过于想不开~

是的,我也见识过师德极其坏的老师,确实会让人很郁闷,可是再郁闷也不至于自杀啊。最让人费解的是学生自杀往往会揪住老师和学校不放手,非得找个说法,这就有点不理性了。

@renzhichu, 不错!也教教我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

我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博士也是跳楼自杀了,当时我就很不理解,有个学长告诉我,学校每年都会有自杀的学生,把我惊的下巴快掉了。

高校出现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很惋惜,是啊,看长远一些,要想的开。

长期压抑很可能一时想不开,想不开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找吕医生看看了。

前两天我们老家有个高二小姑娘,压力大造成抑郁跳楼死掉了,她爸爸从外地赶回去又被车撞了。

好可怜的一家人!

绝对压抑
但是何必呢
看不开的人啊

我读书的时候,也听说我们学校有研究生从图书馆一跃而下,而且貌似每年都会有。。。

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生无可恋的时刻,但放远了想想,这不就是构成人生这条直线的几个小点儿么 ~~~
再难过,再难熬,我都是这么自我心理建设的。。

我觉得,无论和导师有没有关系,都只是一个trigger,关键还是在自身。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呢。。。

最后,论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

看来你不需要心理医生,哈哈

哈哈 实在过不去我会找朋友诉说,好朋友是免费的心理医生~哈哈哈!

还是整个生存环境造成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加压。环境不变,这样的事总会有。学生在学校出事家长首先就找老师学校的问题,决不找自已的原因。

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写得有深度。

是啊,出了问题总是找别人的过错,完全不从死者自身寻找原因。死了之后家属完全丧失了理性,非得找个人为自己家孩子的死负责他们心理才能平衡一些。学校处理往往也是息事宁人的态度,即使老师没错也得背点处分。

亲,提名你参加了“十真一假”活动,希望你能够接受挑战。
https://steemit.com/tenfactsonelie/@bring/my-ten-facts-one-lie-challenge

“十真一假”活动答案揭晓 https://steemit.com/cn/@bring/2rrqvb, 恭喜获奖!

最近在看《论自杀》这本书,分享一个震惊的观点:

强制型自杀——在这种类型的自杀中,没有真实的动机,也没有存在于想象的动机。仅由一定要死的念头造成自杀。这种念头没有清晰的缘由,却完全占据患者的内心。患者即便知道,自己没有足够合理的原因去死,却无法摆脱自杀的欲望。患者内心有一种本能需要,不受意志和理智控制。

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这种人,但我觉得你说的以上三者应该没有这种可能。想起台湾年轻作家林奕含死后留下那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对于那些心理曾经受过创伤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跟自己作斗争。一辈子可长可短,但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这么讲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他人即是地狱,但人最大的敌人却永远都是自己。

实在很难理解“自杀的欲望”是怎么产生的!是啊,如果要花上一辈子和自己作斗争,可能自杀也是一种解脱吧。《论自杀》这样的书看完是不是心情很压抑?

我也刚开始看,看的时候并没有多压抑,有种很专业的感觉。这本书应该属于社会学的范畴,遣词造句都很严谨、逻辑性较强,像在看科研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