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大概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吧。看短篇不用像长篇那般迷恋,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拿手机阅读,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而且,不出意外地,莫泊桑的小说结尾,总能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奇。
除此之外,我留意到莫泊桑的写作手法,比如文章开头,往往是在一种不经意间,如偶遇或者聊天时,进而带出故事的主人公和整篇故事情节来,最典型的莫过于其经典作品《我的叔叔于勒》,
一个白胡子的穷老头向我们乞讨。我的同伴达夫郎什,给了他五法郎。我大为吃惊。他告诉我说:这个乞丐让我想起一段往事,我这就给你讲一讲。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忘。是这么回事——
看完莫泊桑的短篇集后,无意中发现另外两个法国作家,一是个福楼拜,另一个加缪。这两人的名字和名气我很早前就听过,但从未正式阅读过,这次看到,于是便打算趁此机会,将其作品阅读下。



《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我才开始阅读,还谈不上什么想法,但是从翻译的中文上来看,语言文字方面还是极为顺畅的。一般来说,国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早期的,翻译成中文,读起来总是有那么些苦涩,这跟东西方文化不同有关,也跟翻译者的功底有很大关系。
但显然《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说明首先这个翻译就很好,另一个其原著作者福楼拜写出来的文字本身就很顺畅,读起来让人感到舒适,这点就想我们读老舍的作品,即便是我孩子之前刚上三年级时,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文字一点也不会苦涩,这点足以可见作者的文字表达功底之熟练,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
除了凑巧之外,我阅读《包法利夫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先前看过别人写的评价,说福楼拜的作品里,有几个特点,一是对人物的描写既写的客观又入木三分;另一个极具吸引我的,说他
通过自己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
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
嗯嗯,这点对我很震撼,通过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是一种非常熟悉和常见的写作表达方法,我之前写作时常常用到这点,但这有个弊病,就是抒情多了,会给读者一种矫情的感觉。
而如果能不通过抒情,而只是细节和事件的描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那真是更加棒,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了。
《包法利夫人》大意讲的是一个乡村少女从小被送去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这是富养女吗?囧),因为给灌输了贵族许多思想,满脑子浪漫主义,而生活现实却跟理想反差很大,因为幻想浪漫主义爱情,一而再跌入深渊,最后女主人公因为负债和对爱情的绝望而自杀。。。
据说,当年福楼拜发表《包法利夫人》后,因为小说内容影响太大,有映射当局的意思,当局将他告上法庭,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传唤作者到法庭受审。但审判的结果以闹剧收场,最后福楼拜被以“宣判无罪”结束。

加缪的《局外人》也刚开了个头,看别人的评价,说加缪的文字较为难理解,但如果读进去了,就会发现其文笔和内容描述有另一种独特的美。。。
期待。。。
细节和事件的描写就达到目的,佩服至极
哈哈哈抒情太多了会有些矫情感,好真实哈哈
书荒的人可以来看大伟哥的分享嘿嘿
是的,抒情多了给人很矫情感觉🤣🤣🤣
包法利夫人似乎看过,但是完全忘了内容了,一会去问问ChatGPT 😄
你👍👍👍😄😄😄
你们真优秀,文学素养一流啊
福楼拜:人的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天。
啊,那是哪一天?😄😄
刚查了下,的确福楼拜说过这话,原文翻译后是,
学习了。
大伟哥坚持阅读习惯好啊
好了,收集起来,准备给我儿子做课外阅读,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