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罪与罚》

in #cn-reader6 years ago (edited)

《罪与罚》作为文学中的珠穆朗玛峰(个人认为),内容过于精深庞大,所以这篇书评仅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一、拉斯柯尼科夫杀人的目的拉斯柯尼科夫杀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一个“非凡的人”。二是杀人取财,靠这笔钱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至少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从暂时的困厄中挣扎出来,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一)实践自己的理论1、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拉斯柯尼科夫曾在杂志《周期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人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拉斯柯尼科夫提出这个理论的依据之一是他头脑中产生的一个假设:如果某个非凡的人伟大发现公之于世需要牺牲许多人的生命,在此前提下,那个人对生命可以毫不吝惜。

拉斯柯尼科夫:如果由于某种阴谋诡计,开普勒和牛顿的发现不能公之于世,除非牺牲掉阻碍这个发现或者成为路上的绊脚石的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或者更多人的生命,那么,牛顿就有权利,甚至有义务……为了使全人类知道他的发现,而去消灭那十个人或者一百个人。

这个观点便是《罪与罚》发表前后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提出并宣扬“强者的权利”和“超人哲学”,这在当时引起许多正直人士的谴责和批判。这个理论的第二个依据是拉斯柯尼科夫发现人类的立法者和领袖们(如穆罕默德、拿破仑等)在制定新法律时必定会由于与旧势力对抗而杀人(哪怕是无辜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伟大的人物都是罪犯。2、充足的理论依据是摆脱良心谴责的力量之源作案后,警方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拉斯柯尼科夫完全可以逃脱法律的惩罚,然而他却陷于良心与道德的惩罚。自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刻起,他的内心便成了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暗示不平凡的人有权允许自己的良心跨越某些障碍,其实他是在暗示自己,如果自己真的是一个非凡的人,那么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杀人,不必承受良心的煎熬。如果他最后能凭借理论的力量战胜良心的谴责,那么他就可以逃脱西伯利亚的八年苦刑。可是,他失败了。也许至始至终他都认为老太婆是“虱子”,他杀害了她是无罪的(即使在西伯利亚服刑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罪行都毫无忏悔之意),是杀人时那种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使他崩溃,杀人后,他便陷入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中。这不仅仅是良心谴责的问题,更是象征了他理论的崩溃,因为这种杀人后的痛苦感觉让他意识到,他无法跨越伟大的人物可以跨越的道德上的障碍,间接证明了,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此时他也不再相信他那残忍的思想。经过拉斯柯尼科夫苦思冥想产生的这一理论,野蛮且愤世嫉俗,既藐视低等人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也把非凡者的功业置于芸芸众生的生命之上,是极其残忍且不人道的。(二)杀人取财,为自己的现在与将来考虑,也为了母亲和妹妹拉斯柯尼科夫为贫穷所迫而不得不中途辍学,身处陋室,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他曾在酒馆遇见索尼娅的父亲马美拉多夫,当时处于赤贫中的马美拉多夫已经身处绝境,无路可走,也正是马美拉多夫让拉斯柯尼科夫深刻明白贫穷不是罪恶,赤贫却是罪恶。贫穷的时候,还能保持天生的高尚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就绝对办不到了。一贫如洗的人,只会被人用扫帚从人类社会赶出去。在杀人之前,他收到一封母亲的信,信中提及妹妹受辱以及将要嫁给卢仁的事实,这封信使他十分痛苦。他从信中看到了卢仁所作所为的虚伪与私心,认为妹妹答应嫁给卢仁是为了缓解家人经济上的困顿,而母亲同意这件婚事也是在牺牲女儿来保全长子的前程及幸福。

拉斯柯尼科夫:即使卢仁先生是纯金打的,或者是一整块金刚钻做的,她也不会同意去做卢仁先生的合法姘妇!那么为什么她现在又同意了呢?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为了她自己,她决不会出卖自己,但是现在为了别人她出卖了自己!为了哥哥,为了母亲,她可以出卖一切!

家人殚精竭虑的谋划,心甘情愿的牺牲所造成的精神痛苦使他失去理智,最终犯下杀人罪行。拉斯柯尼科夫自己也曾谋划过自己的将来,在结尾处投案自首时他也向警方坦诚过自己的考虑:

犯人根本不想为自己辩护;对于究竟是什么动机驱使他去杀人和抢劫这个决定性的问题,他回答得非常清楚,直言不讳,他说,这一切的原因是他恶劣的境遇,他的贫穷和走投无路,他指望从死者身上至少弄到三千卢布,再靠这笔钱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他所以起意杀人,那是由于他轻率和懦弱的性格,贫穷和失意使这种性格更加突出。

可见饱受贫困摧残,失去尊严的拉斯柯尼科夫内心里还是期望未来的自己变得富有,受人尊敬,至少老太婆的那笔钱可以让他有路可走。二、拉斯柯尼科夫与索尼娅之间动人的爱情(一)“爱”是感召《罪与罚》写于一八六六年,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在崩溃的农奴制和急遽发展的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而索尼娅是俄国底层生活得最凄惨、最卑贱的代表,家庭的贫困使得她不得不领黄色执照卖淫(俄国当时每年总有百分之几的女孩要走上这条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欧洲部分的花柳病患者共有六十九万三千余人,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职业的特殊性让她走到哪里都要被指指点点,这份深重的苦难深深触动了拉斯柯尼科夫。更触动他的,是在这苦难下索尼娅的虔诚。

“索尼娅,你经常向上帝祈祷吗?”他问她。

“没有上帝我怎么成呢?”她低声说,说得又快又有力。

“那么上帝答谢你,给你做了什么呢?”他问,进一步试探她。

“他做一切!”她又垂下眼睛迅速地小声说。

拉斯柯尼科夫认为索尼娅只有三条路可走,投河,进疯人院,或者同流合污,而他认为最后一条路即甘心堕落是最有可能的。命运悲惨、毫无希望、处于深渊之中的索尼娅,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圣洁,索尼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象征着救赎的她感召拉斯柯尼科夫相信上帝,通过走上信仰之路来取得内心的平静。

索尼娅默默地从抽屉里取出两个十字架,一个是柏木的,一个是铜的,她在自己身上画了个十字,又在他身上画了个十字,然后把那个柏木十字架挂在他的胸前。

“画一个十字吧,哪怕做一次祷告也好,”索尼娅用胆怯的、颤抖的声音请求道。

(二)“爱”是陪伴

她不让他看见,躲在市场上一个木头棚子后面,可见,她一直陪伴着他在悲哀中行进!这时,拉斯柯尼科夫感觉到,而且明白了,现在索尼娅将永远和他在一起,即使命运把他发配到天涯海角,她也会跟他一同去的。他的整个心都翻腾起来……

索尼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书中有多处细节表明她待人过度胆怯谦卑,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抛开外界强加的社会地位不说,索尼娅本人是一位十分善良美好的女孩子。除了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无怨无悔地陪伴拉斯柯尼科夫,她还会给监狱的犯人们送去布施,代写书信,甚至犯人们生了病,他们也到她那儿去就医。在西伯利亚的监狱,她获得了所有犯人的喜爱与尊敬,甚至引起了拉斯柯尼科夫的疑惑以及妒忌。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拉斯柯尼科夫才深刻地意识到内心深处对索尼娅的爱(在此之前并没有迹象以及契机),更具体地说,是在一次索尼娅得病(只是轻感冒)之后,他见不到她,才意识到他需要她,担心她。而索尼娅无言的陪伴,已经说明了一切,她也爱他。三、小说的艺术手法(一)复调结构"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声调或声部组成的乐曲。复调小说是一种取消作者代言人身份,突出人物各自的主体意识,自由表达独立意识的对话小说,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二)心理描写小说中心理描写所占篇幅较大,无逻辑的断言絮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阅读体验,不过这本书的心理描写十分典型。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人物始终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小说中,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在小说中,作家运用连续的内心独白、对话、争论以及梦幻等形式,描写了主人公行凶前后的心理变态、怀疑症、热病、与亲人的疏远、下意识的行动、精神分裂式的压抑、苦闷、发狂,深刻的心理描写把一颗在苦难中绝望挣扎的灵魂剖析得淋漓尽致。 

Sort: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17578

@anodiebird, 伦家就觉得你写得不错嘛~~~ img

@anodiebird, 这就是文章该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