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社区的囚徒困境

in #cn6 years ago


很多人,包括几年十几年经验的专业社区运营产品经理,在谈到社区内容质量下降时几乎都会下意识地喊出“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这话听起来挺正确的,但是真的是“蒸发冷却”吗?

Quora/Facebook/twitter/4chan/Reddit,甚至多年前被Facebook干爆的myspace,都没有出现短时间的显著内容质量下滑(嗯,如果你把床破入驻twitter算作质量下降的话那么twitter确实质量下降了)。衰落社区myspace只是没有人发新帖了。

另一边,从天涯/猫扑/贴吧/微博/知乎/甚至哔哩哔哩,中文互联网社区衰落的模式却极为整齐划一,都是:

高质量用户入驻-高质量内容发表-吸引更多高质量用户参与-
吸引中等用户进入-高质量用户不再产出内容-
低质量用户涌入-中端用户停止产出内容-
内容质量越来越低-用户离开-产品死亡
的循环反馈。

这真的让我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大部分社交网络能守住定位直到衰亡,而中文互联网社区几乎全部都出现定位逐级下滑直到完蛋?

对此目前有这么几种解释,而几乎每一个都无法让我满意,

最明显的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审查,例子之一是台湾的ptt大致维持了人气和质量。

但如果审查是核心原因,那么这无法解释为何新语丝论坛与其他大陆境内社区一样出现了质量衰落,而草榴社区却维持了内容质量和讨论质量。

另一种理由是社区运营者和投资人双重短视。大陆来的把人数/流量作为评价社区产品的唯一指标。导致盲目扩大社区用户范围,主动用低质量内容吸引低端用户进入。典型例子是微博和知乎。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哔哩哔哩的质量在下降的同时快手作为定位相当成功的视频社交社区用户量和内容质量都在同步提升。港台社区运营者和投资人则是目光短浅,只盯着不到三千万的人口做社区……这个暂时没有反驳例子。

最后一种,是虽然依旧让我觉得不满意,但似乎最合理的解释。

中文使用者没能成功产出一批足够数量的中产阶级。只有大量贫民和极少数精通多种语言的精英。

这就导致高端社区面临其他语言优质社区(尤其是英语、其次日语)的极大竞争,并因为人数太少而很难维持。不得不走降级路线。而因为没有足够大的中产群体产出内容,内容质量会迅速滑落至底端,进而引发低端用户出走。

少数中文社群由于其生态位的特殊性而保留了质量,但也无法发展壮大。(典型ptt/草榴)。

这个理论听起来还是挺悲伤的,鉴于中文的最大使用族群汉人,整体在全球范围内的低生育率和高龄化。中文社区可能永远无法摆脱这一质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