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棒的家长也会犯的20条管教错误

in #cn6 years ago

00.jpg
最近快2岁的女儿好像进入逆反期,以前对付她的招数有些不太够,面对升级了的更复杂的大脑我也觉得管教方式也需要升级了,向科学取经,最近学习“去情绪化管教”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00414)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这是挺好的一本书,里面不少真知灼见,正在使用里面招数和避坑,总结分享一下:

因为我们教育的总是自家孩子,所以要客观地去看待自己的管教策略真的要花工夫。良好的意图会迅速被不那么高效的习惯所取代,这会使我们轻率行事,从而无法通过管教让我们(或是孩子)做到最好。以下是一些很普遍的管教错误,即使家长拥有最棒的意图以及最渊博的知识,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忘记去情绪化的、全脑的管教目标时,这些错误就会出现。将这些错误熟记于心能够帮助我们在开始犯浑时避开它们,或是退后一步。

1.我们的管教变成以惩罚为本,而非以教育为本
0sanlianwen.png
管教的目的不是确保每一次犯错都得马上受到惩罚。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教导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得好。但许多时候,我们是用自动航行模式来进行管教的,我们是如此着重于惩罚,以致它变成了我们的终极目标、绝对焦点。所以当你要进行管教时,请自问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出一个有创意的办法来进行你的教导。无须一点惩罚,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教导方法。

2.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正在施行管教,就不能表现得温柔体贴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保持冷静、关爱和体贴真的是可能的。事实上,将清晰一致的行为界限与充满爱的共情心结合在一起也是很重要的。别低估了你在与孩子就你想要改变的那种行为进行交谈时所用语气的威力。说到底在管教中,你一边得与孩子以能传达温暖、爱、尊重和同情的方式进行交流,一边要努力保持自己的权威和一致性。管教的这两个方面可以,也应该共存。

3.我们把一致性与刻板搞混了
1keban.jpg
一致性要求我们本着一个可靠而一致的哲学观来行事,这样,孩子才会明白我们究竟在他们身上期望什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效忠于某些随意的规则。有时你完全可以在这些规则之外破个例,对轻微的犯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大方地放他一马。

4.我们说得太多
2toomuch.png
通常来说,孩子正在逆反状态中,所以不愿听进他人的话时,我们只需要闭嘴。如果我们对着不开心的孩子喋喋不休,那多半会起反作用。我们只是在给他们大量的感官冲击,让他们更加难以管控自己。不如多用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交流吧。抱住他们。捏捏他们的肩膀。给个微笑或者共情的面部表情。点点头。然后,当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并准备好去倾听时,你就可以进行话语的理性引导,从言辞和理性的层面来处理这一状况啦。
5.我们在行为上强调得太过,却对这行为背后的原因关注不够

所有好医生都知道,症状只是其他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信号。孩子的不当行为经常是其他什么事情的症状。如果我们不通过情感连接来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致使他们做出这等行为的主观体验,那么这些症状还会复发的。下次你的孩子又开始发作时,请戴上你的福尔摩斯帽,看穿这行为背后的感受——好奇、愤怒、懊丧、疲惫、饥饿,等等,这些都可能是他们行为的诱因。
6.我们忘记了要把重点放在说的方式上

我们与孩子说了什么很重要。这是当然。但是如何去说也是同样重要。虽然这并不容易,我们还是想要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交流中努力保持温和与尊重。我们不是总能做到这一点,但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7.我们表达了孩子不应该有强烈或者消极情绪的意思
当孩子因为事情不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发展而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时,你是否曾试图压制他的反应?我们并不想这样,但是家长却经常给孩子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即我们只在孩子开心的时候才有兴趣和他们待在一块,如果他们正在发泄消极情绪,我们就不想理他们。我们也许会说些这样的话,“等你准备表现得友善一些时,再加入我们当中吧。”我们不应这样,而是要表明我们会一直与他们同在,即使是在他们最糟糕的时候。虽然要对某些行为以及表达情绪的方式说不,我们也仍然应该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说好。

8.我们反应过激了,所以孩子就只关注我们的过激反应,而非他们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们管教过了头,如过分以惩罚为重,过分严苛或者反应过分强烈,孩子就不会把焦点放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上,而是转头去体会我们有多坏、多不公正。所以请尽你所能,避免小题大做。如有需要,请直面不当行为,并将孩子带出困境,然后在来一番长篇大论之前,给你自己一点时间平静下来,这样你就能在做出反馈时,保持平静与审慎,就能将焦点凝聚在孩子而非你的行为之上。

9.我们不进行修复环节
无论怎样,我们都避免不了要去体会与孩子起冲突的感觉。我们也无法永远在自控时保持最佳状态。有时我们也会不成熟、不包容、不温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尽快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而给予原谅和祈求原谅是最通用的做法。只要以真诚有爱的方式尽快去修复关系,我们就能给孩子展示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这一能力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10.我们在自己情绪化且十分敏感的时候发号了施令,过后又意识到自己是反应过激
有时我们的声明会有点太“大”了:“这个夏天你都不准再去游泳!”请即时更正这种命令。很明显,遵守承诺非常重要,要不然你就会失去自己的威信。但你还是可以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时挣脱这类承诺的束缚。比如说,你可以授予他们“再来一次”卡,你可以这样说,“我不喜欢你的所作所为,但是我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去试着以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你也可以承认自己是反应过激了:“我之前是生了大气,所以没能好好去思考这件事情。现在我又想了一遍,就改变主意了。
11.我们忘记了孩子有时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或让自己平复下来

孩子在失控时,我们会想去要求他们“马上停下来”。但有时,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实际上可能还没有那个能力让自己立即平静下来。这意味着你也许需要帮把手,以使他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双管齐下,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与孩子进行情感连接,这能帮助他明白,你是在意他的沮丧情绪的。只有经过了情感连接,他才能准备好接受你那为了做出更佳选择而进行的理性引导。请记住,我们经常要在对不当行为进行反馈之前等待一阵。如果孩子仍处于失控状态,那此时就不是严格施行某项规则的最佳时机。不管怎样,只有变得更加平静、更加有包容心了,他们才更能吸取教训。

12.我们会拉上个观众来看我们进行管教
我们中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其他人的想法而产生太多顾虑,尤其是在我们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但是有他人看着时就给予不同的管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在岳父岳母面前,你会觉得自己正在被评判是否够格做家长,就可能会想表现得更加严厉或敏感一些。请抛弃这种想法吧。请将孩子拉过一边,只对他一人小声地说话,别给其他人听到。这样做不仅能让你无须再担心自己在在场的其他人眼中是何观感,还能让你更好地去把握他的行为和需要。

13.我们陷入硬碰硬的博弈中
当孩子觉得自己已被逼到角落了时,他们会出于本能进行反击或者彻底地封闭自己。所以请小心这一陷阱。请考虑给孩子一个台阶:“你要不要先喝点什么,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玩具捡起来?”或者商量说:“我们来找找看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各取所需。”(当然,有些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但是商量本身并不是软弱的标志;它表达的是你对孩子以及他的欲望的尊重。)你甚至可以向你的孩子寻求帮助:“你有什么建议吗?”你也许会很震惊地发现,原来孩子是那么愿意为了化解僵局而妥协。

14.我们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感受,而非针对某个时刻的某个孩子来进行管教
我们有时会把孩子痛批一顿,可原因却是我们感到疲倦,或者我们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又或者我们已经被他那个一早上都在胡闹的哥哥烦透了。这是不公平,但是可以理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行为,专注于陪伴孩子,并且只对那时间发生的事情做出反馈。这是家长教育难度最高的任务之一,但是只要做得越多,就越会懂得如何对孩子做出充满爱的反馈。

15.在旁人面前纠正孩子会让他们感到尴尬
如果你必须在大庭广众下管教孩子,请一定照顾到他的感受。想想,如果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在其他人面前因为什么事而对你大呼小叫,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有可能,请离开房间,或者至少将孩子拉近,对他低语。这不总是可行,但如果能这样做的话,请向孩子展示你的尊重,别因为要纠正他的不当行为,就给他混有羞辱成分的反馈。毕竟,使孩子感到窘迫只会将他的注意力从你想要教导的那些道理上搬移开来,然后他就不太可能会去倾听那些道理了。

16.在让孩子解释之前,我们已经预设了一个最坏的情形
有时某个情形看起来挺糟糕的,并且实际上也是如此。但有时,事情并不如它们看上去的那么坏。在进行严厉的惩罚前,请先听孩子说说。他也许会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理由的,但别人却说,“我不在意这个。我不想听。没有什么理由或者借口可言。”那你也会觉得非常懊丧的。显然,你不能这么幼稚,每一位父母都应该随时带着批判性去思考。但在为了什么初看去再明显不过的事情斥责孩子之前,请先去了解他要说什么。然后你才能判断,该如何去进行反馈才最好。

17.我们漠视孩子的体验
如果孩子对某种状况产生强烈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看起来好像毫无来由甚至是荒谬可笑时,我们就会很想这样说,“你只是累了,”“别大惊小怪了,”“这没什么大不了,”或者“为什么你会为这件事而哭啊?”但这种言辞是在藐视孩子的体验。想象一下:你正不开心着呢,有人却对你说了这样的话,你是什么感觉?在进行反馈之前,去倾听、去共情和真正的去理解孩子的体会是我们的热情回应,这能使我们的反馈变得更加有效。即使这个反应对你来说很可笑,也请不要忘记,它对于你的孩子来说,是真实的,所以,请你别去漠视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18.我们期望得太多
大部分家长都会说,他们知道孩子是不完美的,但是大部分家长又会期待孩子能够永远表现良好。进一步来说,在管理情绪和做出明智决定的问题上,家长经常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而且远远高于他在这个发展阶段的正常水平。这个问题在老大身上尤为突出。对孩子期望太高了,还会犯另外一个错误,那就是假定孩子如果一时可以把局面处理得很好,就永远都能处理得很好。但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做出明智决定的能力值是波动的。某一次做得好不代表他们其他时候也能做到同样水平。

19.我们让“专家”压制了自己的直觉
我们这里说的“专家”是指某些作者、大师以及你的朋友和其他家庭成员。别因为其他人觉得我们应该那样做就真的那样去管教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把那么些专家(以及非专家)给的资料都放进你的管教工具箱,然后再听从你的直觉去选择使用不同方法的不同层面,以期它能最适用于你的状况、你的家庭以及你的孩子。

20.我们太难为自己了
44.png
45.png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那些最体贴、最认真的家长,对自己却是最苛刻。孩子每做错什么,他们都会想要进行一番优秀的管教。但这不可能。所以请让自己歇歇吧。爱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设定清晰的行为界限,本着爱去管教,做错事时勇于弥补。对介入个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都已经是良好的管教了。

Sort: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www.6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