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白起真實歷史:揭秘白起殺了多少人,最後怎麼死的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隨著《羋月傳》的熱播,讓我了解到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將叫白起,被人們稱之為殺神。正是因為這個稱號,讓我也是非常好奇,這白起到底是誰?問了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只怪小編歷史學的不好,只好又對戰國時期的歷史再次溫習了一遍,所謂亂世出英雄,羋月在被劫持的時候救下了從小就在狼堆里長大的小孩,而這個小孩據悉就是白起,白起被被成為是戰國時期的“戰神”很多地方都有白起祠。羋月在救下白起後,白起就一直追隨羋月,以至於後來白起為羋月爭天下打下基礎,甚至白起更是為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打仗,而白起和羋月就以姐弟相稱,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這殺神白起的一生。

1.jpg

白起是誰

據我了解,白起,是戰國時代的軍事天才,綽號“人屠”、“戰神”、“殺神”。他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曾南破楚都,北威燕趙,一生70餘仗,未嚐一敗。歷史上有很多關於白起的典故,上黨之爭,長平之戰,將相失和都是和白起有關的,據悉,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活埋趙軍45萬,對趙國造成將近滅國的災難,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2.jpg

白起是狼孩嗎

如果你硬要說白起是狼孩的話,只能說明,你是個偽歷史迷,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呢,那是因為小編重溫了戰國的歷史的。相信大家知道有白起這個人,多數是因為電視劇《羋月傳》的播出,在《羋月傳》中,是羋月將魏冉和白起撮合在一起的,並且白起的身世令人吃驚——他曾是“狼孩”,在狼群中長大。

3.jpg

羋月被義渠王擄掠到草原,一日,聽到外面喧嘩,出去看時,一群人正在圍毆一個孩子。那是一個狼孩,從小在狼群中長大,行為舉止如狼,草原大旱,他帶著狼群偷羊,被牧民們抓到,用繩子拴了痛打。

羋月聯想到弟弟魏冉,頓時心生憐憫,拿玉簪給牧民,救出孩子,上前撫摸狼孩的頭,柔聲關愛。這一下,完全俘獲了狼孩的心,他從此終生敬愛羋月,兩人姐弟相稱。《羋月傳》為白起和羋月設計了一套專屬動作:狼性難改的白起,見到羋月,就會抽動面部,去聞羋月的味道,表達動物般最純真的情感。

羋月離開草原時,狼孩被義渠王留了下來。後來羋月再度到草原,狼孩已長大成人,他身體強壯,迅猛善戰。義渠王說,當初這孩子被抓住時,身上有一塊牌子,刻著“白”字。因羋姓有一支白氏,羋月認狼孩為同宗,並給他起名白起。徵得義渠王的同意,羋月將他帶回秦國,交給魏冉帶到軍中歷練。經羋月撮合,魏冉和白起從此成為好友。

這些故事,都是劇作家的想像。在史書記載中,羋八子與白起並沒有什麼交集,白起並非義渠人,也絕無狼群生活經歷,如果他是“ 狼孩”,中國古籍絕對不會沒有記載,所以說,白起不是狼孩。

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魏冉發現了白起的軍事才華,並力主重用這個新秀,可以說,他是白起的伯樂。

說起來,白起的身世眾說不一,頗有爭議,這倒為劇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白起為什麼叫殺神

白起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所以被稱為殺神。

4.jpg

白起真的殺了45萬人嗎

長平之戰秦坑殺趙國的人數雖不一定有40萬之眾,但是也不會差很多,同時秦軍也在此戰中損失了四五十萬的兵力。當時坑殺趙軍是在現在上黨範圍內的多個地方,並非以前很多人認為只在永祿一地。坑殺的方式並非活埋,而是先擊殺,然後隨意埋葬。坑殺的人中,並非全都是趙國士兵(早期史料也沒有說都是趙國士兵),而是趙國的士兵加上當時上黨的人民(上黨被秦從韓獨立出來後沒有歸秦而歸趙,這是長平之戰的起因)。

5.jpg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生死之戰,作為當時排名前二的軍事大國,秦趙都傾盡全力了,特別是趙國,丟了長平關,就相當於丟了門戶,所以聚集四十萬大軍來守是可能的,而秦軍據考證可能最後動員了百萬人(十五歲以上的人都去了)。

很多人都是質疑這點,認為古代戰爭並不能動員如此多的士兵,但是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在古代,戰爭時期都是全民皆兵的,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在戰時皆要出戰雖然是口頭說法,但是以男丁數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數量來徵兵是很常見的政策,木蘭辭剛開頭大家都記得吧,古代的人口統計製度中,戶作為基本單位,一般一個“成丁”和其配偶加上其子女算作一戶,每一戶在戰時出一個兵員,想像一下就知道徵兵比例之高。

長平之戰,是趙國保護上黨的戰役,除了趙國從各地徵集來的士兵外,上黨本地可能使用更加嚴酷的徵兵制度,據說在坑殺時白起曾經下令270個趙卒因年紀過小而沒有坑殺,以當時的局勢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白起只是偶爾在某個坑殺現場遇到了270個年紀過小的人動了惻隱之心,那麼是不是,有更多年紀過小,或者其他在一般並不符合徵兵條件的人,在長平之戰中被坑殺,這些人可能都是上黨的平民,被迫捲入戰爭中的。

中國古代如果說游牧民的兵力,游擊的兵力或者遠征的兵力,動輒幾十萬的,一般都是摻了水分的,因為古代戰爭的士兵調動能力很差,所以看到遠征,大多幾萬人已經是大軍,就算真能動員那麼多人,將領也不一定願意帶如此多吃乾飯的, 更願意帶精銳。

但是長平之戰不同,從地理上,就是現在的陝西打到山西,秦軍最初的十萬人,從侯馬進入山西,一路進軍到長治附近,這並非很難的事情,而後來三年中兵員一直在增加。趙國就更近了,長治以東都是趙國的地盤,僅僅以戰爭動員力來說,雙方的兵力都非常可觀。

還有一點,無論趙軍的四十萬人,還是秦軍的一百萬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秦軍最早進攻上黨,也不過十萬兵馬,而趙軍以廉頗迎戰,士兵數量也必然不會特別多,但是戰爭從上黨歸附趙國開始,持續了3年,秦軍不停增兵,到最後以至於動員十五歲以上的國民全都過去阻隔趙軍兵糧,趙軍在這個過程中,也必然不停的徵召士兵派往前線,所以最後六個月決戰時,才能有如此之規模。

白起的戰史

白起(?—前257年),羋姓,為楚白公勝之後,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眉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昭襄王時,經宣太后同母弟穰候魏冉舉薦,任用白起為將。他一生善於用兵,征戰沙場37年,攻城九十餘座,殲敵上百萬,未嚐一敗績,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不世之功。

6.jpg

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

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

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

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

長平之戰殺人四十五萬,(其中四十萬降兵被活埋。)

歷史上的死亡人數或有誇大,不過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殺神白起怎麼死的

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7.jpg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

白起死之前為什麼不願意出兵

不得不說,白起確實有異乎尋常的戰略眼光,長平之戰後, 趙國以六座城池賄賂齊國,交好燕、韓,聯合魏、楚共同抗秦,並在國內積極備戰。燕趙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國民同心同德,如果秦國此時進攻,趙國無路可退,必定背水一戰。秦國在兵力上、外交上、 內政上都沒有明顯的優勢,此時進攻並不明智,正確的做法就是“伺機徐圖之”。

其實白起自己也說得非常清楚了:“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8.jpg

這就是一個軍事家最厲害的地方了,知道什麼時候該進攻,什麼時候不該進攻,“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如果說長平之戰後沒有趁趙國恐慌滅掉趙國的話,已經是貽誤戰機了,再想要滅趙,只有等待新的時機。其後的軍事行動也證實了白起的高見,不管是王陵,還是王齕,儘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仍然沒能滅掉趙國。

儘管白起一生殺人過多,據《資治通鑑》所述,白起一生共斬首九十六萬,拔城八十六座, 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太可怕了,但是從軍事的角度來講,我還是比較欽佩的: 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毛太祖的評價比較中肯:論打殲滅戰,(白起)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白起為什麼要自殺

白起雖然是自殺,但是是自裁而死,或者說是君主賜死。跟普通意義上的“我今天不高興了我要跳樓”完全不同,而是秦國國君說, 你死吧,沒辦法,管你願不願意死,就得死了。所以武安君自裁。

至於白起和范雎的矛盾,不必多說了,秦昭王罷免以魏冉為首的外戚家族勢力後,重用范雎。長平之戰也是採納范雎的建議,反間計搞掉了廉頗才打贏的。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也是到了一定的程度,讓范雎有點權傾天下的感覺。

白起最初是魏冉提拔的,因為他軍功卓著沒有隨著魏冉黨而被拿下,相反還是參與長平之戰這樣的重大戰役。范雎受到趙國派遣的間諜蘇厲挑唆,害怕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急攻趙國,以後會位列三公,地位在自己之上,就勸說秦昭王暫時停止進攻。

這完全是出於范雎的私利啊!這麼說白起有點可憐了。

最後邯鄲之戰還是爆發,白起審時度勢認為不可能打贏,秦昭王卻不聽勸,執意進攻,果然打敗而歸。

白起还老是说风凉话:《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 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范雎也是去請過武安君的,這是故作姿態還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姑且存兩說吧,個人認為范雎是在故作姿態。等到白起數次違抗君命,就是不上戰場,秦昭王和蓄意挑唆的范雎就要置其於死地了: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相信上面的文字寫的很明白,應侯在白起死亡的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不言自喻。

9.jpg

白起為什麼不逃亡

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是明顯的是用現代人的思維考慮古人了。現代的思維是生命至上,但是在先秦戰國時代,白起這種土生土長的秦國人(雖然祖先可能是楚國的),腦子裡幾乎都是忠君思想,跟後世封建王朝的忠臣將相如出一轍。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關於對白起的評價

根據歷史的記載,有網友得出如下判斷,白起是一個殺人魔,殘酷,意志堅定但無情,有才智但邪惡。雖然,我承認他加速秦統一六國過程,並間接促使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作用。

伊闕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 萬。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百度據史統計)較之希特勒如何?

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不是輝煌的戰績,而是恥辱的印記(40萬的數量存在爭議,但可以肯定死在白起手下的6國士兵絕對以10萬計數) 。將上10萬人圍困,使其長期受到死亡,絕望,飢餓等威脅,本已經非常不人道,加之就地坑殺,考慮到死者臨死前所受的巨大折磨,這種殺人方法更是慘絕人寰的。相比之下,他所釋放的那200號人如此微不足道。

有人辯護,認為當時的戰爭條件只容許他坑殺,因為這樣可以節約人力,節約箭矢,減少大量兵器磨損,對秦軍百利而不一害, 然而這與對事件本身的定性無關。

我覺得比起“評價白起”這個問題,“人們怎麼評價白起” 更值得我們去關注,我不懂得為什麼史書的評價對其都是偏正面的,為什麼大家說起他的戰績是都是熱血激昂,甚至充滿民族自豪感的(中國出了個多有才的人啊),為何沒有人用評價希特勒的思維去評價一下他,或者是評價一下大家的評價。

當人們面對歷史上殺敵多少的數字時內心所激發的不是對人性和戰爭的思考,對邪惡的批判,而是一種誇張的自豪感,那麼我覺得,這樣的大眾心理是危險而不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