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完美的混乱|月旦评

in #cn8 years ago (edited)

u=592820647,4292236385&fm=200&gp=0.jpg
我的桌面上堆放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我正在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左边放着三星手机、一个黑色盒子里装着我平时使用的近视眼镜,眼镜盒前面站着一捆卫生纸,在眼镜盒与卫生纸之间,躺着一根血一样的红领巾。电脑上还插着一根白色的多接头数据线。在电脑的右边,有鼠标垫和鼠标,鼠标垫的右边,是一堆书籍,十多本书歪歪斜斜的堆成一垛,《寻找斯宾诺莎》仿佛要从书垛中掉出来,而最上面的《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的白色封面高高的张开,随着桌子的摇晃,微微的煽动;在这垛书的前面是我儿子的课本和作业本,胡乱的躺在桌面上,下面还压着我的两个眼镜盒。我的儿子坐在我的对面正在构思作文。

这就是我桌子上的情况。一眼就可以看出,桌子上的东西没有任何条理,没有分类,没有秩序,也没有整理。三个眼镜盒,一个放在左边,两个放在右边。左边的的眼镜盒在手机的前面,紧挨着手机;而右边的两个眼镜盒则被儿子的课本和作业本压着,只有一部分露出来。

突然手机响了,我左手顺手拿起手机,接了电话;如果我要出门,或者有人来了,需要戴上眼镜,我可以顺手拿起眼镜盒拿出眼镜,一切都很“顺手”,都很自然,毫不费力。我右边的书籍虽然看起来很乱,但是我查找资料很方便。

美国有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完美的混乱》,一反正统的观念,指出“混乱”——也就是“无序”——也有正面的价值,甚至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个例子,说的是青霉素的发现就完全归功于科学家弗莱明混乱的实验室。如果弗莱明的实验室井然有序,就不会出现污染的细菌,没有污染的细菌,就不会出现青霉素,也就没有弗莱明的发现了。

人们已经习惯了秩序。习惯了秩序带来的好处:整齐、美观,爽心悦目;找东西容易,在固定的地方去就可以找到。小时候,父亲经常教导:在哪儿拿的东西,就要放回那儿。这样,下一次需要的时候,就不会花时间到处寻找了。放东西如此,交通管理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无不如此。农民在土地上劳作,工人在工厂里上班,公务员在机关工作,学生在学校上课,等等。有一个组织或机构协调这些部门或人员,大家分工合作,步调一致,社会和谐运转,一片祥和。但是,秩序不过是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无数个相同的瞬间构成永远不变的时间序列。每一个瞬间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以预测的,因而是可以控制的。秩序意味着控制,意味着僵死,也意味着危机。

说秩序意味着危机,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个是初中物理学中提到的“共振”现象。当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的时候,就会发生共振:震动的幅度呈指数级增大。教科书中说:一队士兵过桥不能齐步走,必须散步,就是害怕共振把桥震断。这里,齐步走就是一种有序,一种秩序;当大家齐步走的时候,步伐一致,一旦步伐的频率与大桥固有的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振。共振的力量会顷刻之间让大桥垮塌。即使步伐的频率与大桥固有的频率不一致,由于齐步走产生的“一致”行为,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震动大桥,威胁到大桥的安全。散步走的时候,每个人走动的频率不一样,也就是处于“无序”状态,走动的能量在不同频率中相互抵消,震动的力量就大大减小,震断大桥的危险就大大降低了。另一个例子可以拿股票市场看看。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追求秩序可以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股市有数千万股民,他们买进卖出的频率是不同的;买卖的股票也是不同的。这时候的股市应该是混乱的、无序的、也是一切正常的:股市的变化是所有股民行为的函数,每一个股民以自己的方式和影响力影响股市。换言之,股市是所有股民无序行为的综合表现。当然,股民的个体行为是理性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行为,但数千万股民的理性行为的综合表现却不一定是理性的行为,因此,股票市场是无法预测的。当某一个扰动因素出现,会影响一部分股民的行为,甚至因为机缘巧合,相当一部分的股民采取相同或相似的行为,股市立即就会出现大的波动,突然的拉升或突然的下滑。这个“扰动因素”可以是无意识的股民行为,也可以是有意识的外部引导。这样就会产生不少人的“一致行动”。这个“一致行动”显然是有序行为,是一种秩序。在股市中,一旦出现某种秩序,就意味着出现大的波动。这种“一致行动”如果达到了一定规模,它选择入市,股市指数就会上升,相反,就会下降。中国股市经常有政府的引导,或者故意放出利好消息、或者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托市、或者基金受意入场救市,等等。这些因素大面积影响股民的行为,形成一种“一致行动”,这就造成了股市的大幅波动。这种因为引导而形成的“一致行动”,就是一种秩序。正是这种秩序造成了股市的危机。有时这是政府的意愿:政府不希望看到股市不振或者不希望看到中产阶级壮大。这也告诉我们:如何形成一种秩序(一致行动),正是控制股市的法宝。同样的道理,正因为这种秩序,也造成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危机。正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比如,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税制改革、或者去产能、包括固定汇率,造成市场经济中一定规模的“一致行动”,必然造成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直到出现经济危机。

事实上,有序意味着死亡。从象征意义上讲,一种有序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一种可以预期、毫无惊喜和新意的生活,这种生活就跟死亡一样。一个社会,过分强调秩序,虽然不会出现异常的情况,便于管理和控制,但这个社会必然是“死水一潭”。有人感叹中国社会“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是因为所谓“管”,就是追求秩序,已有了秩序,社会就死了;所谓“乱”,是中国人对无序的称呼,从中也可以看出对“无序”的恐惧。大家都习惯于在秩序中生活了,觉得事事都有政府做主,你突然“放手”,不管大家了,那自然就“乱了”。但若真的不管,“乱”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无序中的“平衡”,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可是中国人往往一看“乱了”,就慌了神,还没等到它平静下来,就已经强行“管制”起来了。所以,中国人从来没有自治的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秩序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它需要外在的力量。我们都知道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是杂乱无序的,它们在各个方向上运动,因此不会有电流产生。必须给它施加一个外力(电压),让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都向一个方向运动,电流就产生了。在人类社会中,如果要追求秩序,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政府),这个机构的权力大到可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可惜,这样形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专制社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凡是追求秩序的国家必定是专制国家。因为秩序需要强力来保障。当强力不足以保障秩序的时候,社会危机就来了。

而无序状态——无数的自治行为(并非协商一致的行动)是可以避免危机的。可惜没人相信这一点。人们天生喜欢有序,讨厌无序。

民主的社会,也就是一个不干涉个体生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的自治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无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行承担。由于每个个体的需要不同,决策不同,行为也就不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形成“一致行动”,不会造成社会危机。所有的游行示威、集会,都是“一致行动”的有序行为。但在民主社会里,由于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可以有许多不一样的“一致行动”。如果把每一个“一致行动”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这些不同的“一致行动”也是无序的,也是相互抵消的。所以,它对社会的破坏力就比在专制社会中要小得多。

我桌面上那么混乱,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那些书籍放回到书架上去?要不要把眼镜盒放回抽屉里去?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不得不在书架与桌子之间来来往往。这样,我在书架与桌子之间,做了多少无用功?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但我知道:我会感到非常不爽,非常不耐烦。

Sort:  

桌子上的情况要是有个配图就好了,哈哈。 话说开始那张照片好闪眼!

是啊。可惜我桌子上的情形无法再现了。

我觉得完全的无序肯定不好。

那当然。比如排队肯定应该是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