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文社群里比较震撼的消息是杨振宁逝世了,讲真,真的感觉到挺诧异的,没想到他已经103岁了!按照大伟哥的说法,确实是喜寿啊!正好刷到一个经常关注的博主讲述了一些杨振宁先生的事迹,听完感觉这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啊。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说他自己做过的贡献,所以印象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比他小许多的妻子,可想而知,大众对于八卦还是更感兴趣的,也有可能是有人故意传播的。
在这个视频的下面看到有人说要拍一部电影来记录他,也有人说这才是该追的明星,我觉得拍一部关于杨振宁先生的电影这个提法挺不错的,至少可以通过电影来更加全面的了解他,毕竟他研究的物理太高深了,不读到博士学位根本上就看不懂,所以我们以前学物理的时候,根本就没机会接触了解。“洋装穿在身,但我心仍是中国心”。想想他数学家的父亲临死都没完全原谅他加入美国国籍,他自己当年肯定也承受了许多的心理压力的。
另外我发现我看的两个讲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文稿竟然是差不多的,额,难道这些人是从同一个人那里买的稿子,然后进行演播的吗?之前有了解过那些拍短剧的,要么就是买剧本,要么就是请厉害的写手写剧本,不知道目前这个行业是否也是这样的了?当然尽管我再次看了一次同样的文稿,也依然没有记住太多杨振宁先生所做的贡献,我想我应该整理一下,以此来纪念一下杨振宁先生千古,当做最后的缅怀!
功在世界,心怀家国—一条视频回顾杨振宁的一生(以下文稿摘自央视新闻)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23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称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年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这种心理作用。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杨振宁毕生心系家国,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此后数十年,访学交流、资助学者、科研搭台,杨振宁为促进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奔走献策,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致力于人才引育和学科建设,借有生之年倾毕生所学,帮助清华大学发展,报强国之志,圆强国之梦。
我虽然在美国住了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讲的,杨振宁你血管里头所流的是你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我的起点也是我的终点,我希望训练出来未来的物理学方面在世界上是领军的人物。
2021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发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这句话出自50年前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隔空对话,是兑现挚友愿你所愿的约定,也是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嘱托的注脚,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是以后50年,是符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以上这段官方的介绍,可能介绍得也并没有很全面,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杨振宁的家国情怀,比如卖了美国的房子,给清华大学捐款600万美金这件事并没有提到,可能这些事情在对他最后的定论上,并不值得一提。比如他2015年转成了中国国籍这件事也并没有提到,官方媒体确实是不拘小节的,可能比较计较这些的只是键盘侠吧,经常也有这些人把一些明星的国际问题拿出来说事,我真的很想送句:“关你屁事”。
哈哈,作为普通人,能够和这样的科学巨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呼吸同一片天空的空气,感觉到自豪,你可以说我很扯,但是我真的觉得挺了不起的。他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史,到现在终于也有了王炸,他可以告慰曾经的朋友了。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也是挺不容易的,不仅要很有才能,还必须要活得久,我们普通人大概贡献不了太多的才能,所以要不活得久点,成为这些伟大人物的见证人,也挺不错哒,O(∩_∩)O哈哈~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
祝我们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哈哈哈,对,科研贡献比不上人家,长寿可以努努力😅
呵呵,之所以有我们不平凡,才有他们的伟大👍🏻👍🏻,我们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