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一个公益项目——爱心包裹一对一圆梦,有一些感触。
爱心包裹项目起源于汶川地震,为帮助在临时安置校园里学习和生活的灾区儿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项目组在调研基础上于2009年正式启动爱心包裹项目,此后,项目收益范围扩大到全国欠发达地区。2022年项目优化升级,通过“发放1个包裹+提供1套指南+举办1场活动”三个举措,激发乡村孩子们的美术及科学兴趣,圆乡村孩子的梦想。

我在农村长大,那时候因为单纯无知,并不知道我们与外界的差距究竟多么巨大。小学是在村里学校上的,教室是破旧的瓦房,上级领导来检查,我们才从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危房”的概念——我们的教室早已成了危房。
一二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教除了体育课以外几乎所有课程,三年级以后基本才有了各学科独立的任课老师。我们的音乐课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职的,上课没有任何教材,就是老师一句一句教我们唱歌;我们的美术课我现在一点印象没有,好像通常都被其他老师占用上课了;至于体育课更是离谱,永远都是在黄土弥漫的“操场”上几个小伙伴你追我赶玩打架游戏。可以说,在我的启蒙时期,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有关音体美的教育。
我们自然课上的动手实验,由于没有实验室和器材,只有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描述实验的步骤,我们完全靠课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想象,然后再照葫芦画瓢式的编写实验报告。即便没有动手做实验,我们还是写出了带有每一步操作过程的“实验报告”。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我们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也恰恰是因为无知,没有给我们带来烦恼。
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老家小县城前几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逃离”了农村来到县城生活,选择将孩子送到教育条件更加良好的县城小学。现在孩子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有各种多媒体设备辅助,让孩子能够更加深刻、具象化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在很多“欠发达地区”,依然有很多孩子无法“逃离”农村或者偏远山区,他们受教育的条件仍然跟我小时候一样。他们根本想象不到与城里孩子学习条件的天差地别。他们可能以为教室的课桌破破旧旧是天经地义的,黑板只能用灰尘纷飞的粉笔写字而不是电子屏,操场只能黄土弥漫而不是铺着橡胶跑道和草坪,长大以后的职业只有老师、医生和科学家……
政府虽然已经在政策上消除了“贫困”,但是教育资源的失衡却没有很好地改善。所以当我在公司楼下的邮局看到这个爱心包裹公益项目的时候,瞬间便想到了当年在危房教室里学习的场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从困境中走来的人,往往更能感同身受。看着那些站在“雨中”的人,就好像看到过去弱小无助的自己。


我的个人能力有限,只捐献了200元钱。我没有改变政策的权力,也没有改善条件的财力,我很惭愧。我能做的最多的是将爱心包裹这个项目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我相信即便最微不足道的善意,也会给处在偏远地区的孩子带来无尽的希望。
支持啊,我也参加了微信的日捐,每天第一次支付会小额捐助,积少成多。
给你点赞!
Congratulations @chaofanjun! You received a personal badge!
You can view your badges on your board and compare yourself to others in the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