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一篇游记:钟祥之旅
清明假期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安排了一次省内的短途旅行,目的地是钟祥市。两天时间,我们游览了两大景点:一个是黄仙洞,另一个是明显陵。一个是大自然的奇观,一个是文化遗产。
首先说说黄仙洞。它是一个自然溶洞,距离钟祥市中心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我平时开车较少,为了安全起见,我开得比较慢,中途要经过很多山路弯道,所以特别小心。到达景区后,穿过一小段木质的栈道,就来到了巨大的洞口。像我们这种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人,光看到这个洞口就已经叹为观止了。
进到洞里之后,没想到里面还是别有洞天。里面的空间时而狭窄,时而宽阔,如大厅一般,时而狭窄如羊肠小道,一会上一会下,落差也非常大。这让我想起了儒勒·凡尔纳有一部著名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洞中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在五颜六色的灯光映射下,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平行宇宙或异星世界。黄仙洞中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在五颜六色的人造彩灯的映射下,仿佛置身于比《阿凡达》还要绚丽奇幻的外星世界之中。
溶洞中的钟乳石与普通石头的奇特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水流的参与下逐渐生长出来的。其形态相比于棱角分明的普通石头,显得更像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生物体,看上去也非常的具有生命力。在现实中,它确实是因为溶解了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的水分进入山洞的地下环境之后,由于环境变化,发生化学反应,重新从水中析出形成的石头,也确实是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只是这个生长过程远远超出人类的生命尺度,是以万年来计的。
面对这样奇异的景观,不由得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么,大自然是如何创造出像生命还有钟乳石这样形态奇异的事物的呢?这就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所谓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的一个推论,也就是宇宙偏好向熵增的状态发展,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从低熵到高熵的演变,这也就是没有什么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也是“世事无常”的真正含义。
那既然如此,像生命还有钟乳石这样具有鲜明复杂结构的事物是如何产生的呢?同样要归功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像生命这样的有序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它在利用能量维持甚至复制自身结构的同时,会加快它周围环境熵增的速度,所以这样的结构被允许存在,作为自然界更快抵达热平衡状态的工具。而钟乳石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那些流入山洞的水溶解了外界的二氧化碳和碳酸盐进入山洞,就相当于是把外界的能量带了进来,然后在山洞中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这个过程使山洞环境的熵发生了增加。
自然界演化的最终目的,热平衡状态是一种处处均匀、没有任何差别、了无生趣的状态。然而,在导向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宇宙却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奇观来加速这一过程,像生命、钟乳石还有各种自然奇观来加速这一过程。就像宇宙和生命本身一样,就是充满着这样的悖论。
我们的生命似乎也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而那一刻之后,就像达到了处处均匀的热平衡状态一样,陷入永恒的宁静。这提醒我们,也许并没有宗教所保证的美好的彼岸和天堂,我们所经历的当下,才是最神奇和精彩的。
天然的就很壮观,我最近去的江苏那个人工的就不行,全靠灯光
@tipu curate
Upvoted 👌 (Mana: 22/72) Liquid re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