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大到不可知

in #steempress5 years ago


在《知识的边界》这本书中,温伯格挑战了关于互联网最难的话题——「知识」,也就是,「互联网给知识带来什么影响?」

从结果上,温伯格的成果不错,它可能是迄今为止围绕互联网知识唯一一本深入的著作。它也创造了很多流行词:

比如,「聪明的房间」,也就是说,现在的知识就像一个房间,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房间的里任何人,而是房间本身。

比如,「后事实社会」,事实不再是事实,影响人们的观点不再是事实,而可能是情绪。

又比如我更喜欢引用的一些词:知识的网络化、专家的网络化、过滤器与向前过滤。

01


越来越大

《知识的边界》的英文是:Too Big To Know,意思也就是,知识,是个「大到不可知」的东西。

「知识的边界」这个中文书名其实没说完,温伯格说的是「知识的边界(大到看不见边)」。

《知识的边界》的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观点是,知识是个大到看不见边的东西,而且它还在变得越来越大。

02


知识的网络化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观点是,知识的网络化(The Networking of the Knowledge)。

这个相对容易说明: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一本本书,知识的总体就是一座图书馆;而现在,知识的形状就是互联网,就各种相互链接的网页组成。

也可以这么说,过去,知识是百科全书,现在,知识是维基百科。

过去,过去知识存在在每个人的大脑里,而现在,在知乎这样的社交问答网站,你我脑子的知识都被变成了写出来的答案。同时,在知乎上,我们的知识都交织在一起,所有知乎用户的大脑综合起来,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脑,比我们单独每个人都更聪明。

当然,这么说并不精确,更精确的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这本书第三个观点。

03


聪明的房间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三个观点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

为什么说,我们的大脑加起来形成的超级大脑,比我们单独每个人都更聪明,不怎么准确呢?这是因为,这么说时,我们还是说的是,群体智慧超过个人,也就是中国古话说的,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知识的边界》的观点比这个还要更进一步:当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房间里面的时候,不是站在前面讲课的专家老师更聪明,也不是我们加起来有了群体智慧,而是我们让房间本身更聪明。——也就是,网络本身更聪明。

如果我们把知识看成一本本书,图书馆的书都累加起来,自然比单本书都更聪明。但我们现在说的是,图书馆的房子,那些墙、地板、柱子、屋顶,比里面的书更聪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网络里,就是这样的。在整个互联网网上,我们有很多网页,但对于谷歌来说,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比如网页本身更重要。又比如在知乎上有很多答案,我们对答案的点赞,这也是一种链接,比答案本身聪明。

04


链接

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第四个和第五个观点。

第四个观点是,知识的网络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就是,这些链接变成了知识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这其实也是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的。比如,关于知识有一个所谓的DIKW金字塔模型,金字塔从下而上分别是:

数据Data 信息Information 知识Knowledge 智慧Wisdom

信息,是数据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从信息中找到规律,智慧, 又是从知识中找到哲理。每上一层,其实就是下一层的关系,用网络来说,上一层就是下一层的「链接」。

05


向前过滤

这本书值得关注的第五个观点是,当知识的形状,从书本变成了网络,知识的一个关键机制,也就是过滤器,就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的DIKW知识金字塔,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知识机制,其实也正是一种过滤器机制,下一层经过过滤,才能上升到上一层。

在我们传统的知识系统中,过滤器无处不在。比如说,一篇论文,要经过匿名审核,才能成为被认可的学术成果。比如,一本书稿要经过编辑和出版社的审核,才能出版,真的印出来变成一本书。再比如,一本书只有图书馆管理员决定采购,你才能在图书馆里看到。

就知识而言,我们相信专家,因为专家就是我们的过滤器。我们相信权威媒体,因为媒体就是我们的过滤器。

过滤器机制对我们的大脑来说特别重要,如果不做这样的过滤、筛选,就会超过我们的大脑能处理的,就会「信息过载」。这种过滤器,就是筛选,它会减少信息,只有少部分精华能够通过。

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认知策略:

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knowing by reducing)。

温伯格甚至断言说,

知识一直是这样, 它简化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

这是温伯格的一个重要论断:

这些过滤器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链接,并且这些过滤器是更重要的知识。 他强调:「过滤是格外关键的内容。」

06

没有了停止点与专家的网络化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六个观点是,当知识网络化后,知识没有了停止点,专家被网络化了。

我们仍然来对比:书和网络。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我看完了。而在维基百科上,我们跟着链接,可以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用温伯格的说法,过去的知识,采用的是所谓的「停止点」系统,你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就到了「停止点」。

又比如,当我们争论一个问题时,当别人拿出铁的事实出来,我们的争论就可以停止了,事实是过去几百年来人们逐渐认可的停止点。

又比如,我们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去询问权威专家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就是一种停止点。更形象地说权威专家地意见,这就像,我们遇到争议时去法院打官司,法官的裁决就是绝对的权威,一个停止点。

但是,在网络上,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停止点,都不存在了。

07


长形式 vs 网形式

这就是这本书值得关注的第七个观点是,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书的样子,未来知识的形状是网络的样子。温伯格分别命名这两个样子,他把书叫「长形式」(long form,注:此处英文读出来),把网络叫「网形式」(web form)。

我们来分别说说长形式和网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知识就是书,书就是知识。放在书中的知识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从一本书的封面开始,到封底的几百页文字。一本书就是,一个作者带着我们,从头走到尾。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就是「知识的本质」,其实不是,这只是书这个知识的容器,把像水一样的知识,变成那个样子。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容器——网络,知识的样子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一本书和它的作者做的是:

它们将思想挤压到一条狭长的小径上,驱使读者沿着这条小径前进。

而现在,提出了与「长形式」的「网形式」这个新的知识的形状之后,温伯格有这么一段话,值得一字一句复述给你听:

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 A 到 Z 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

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知识的边界大到不可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方军读书会 ):知识的边界大到不可知


Posted from Steem中文社区 : http://cnstm.org/blog/2018/12/11/52b0b08f85/

Sort:  

Whole world is on your hand

Posted using Partiko Android

Thank you so much for sharing this amazing post with us!

Have you heard about Partiko? It’s a really convenient mobile app for Steem! With Partiko, you can easily see what’s going on in the Steem community, make posts and comments (no beneficiary cut forever!), and always stayed connected with your followers via push notification!

Partiko also rewards you with Partiko Points (3000 Partiko Point bonus when you first use it!), and Partiko Points can be converted into Steem tokens. You can earn Partiko Points easily by making posts and comments using Partiko.

We also noticed that your Steem Power is low. We will be very happy to delegate 15 Steem Power to you once you have made a post using Partiko! With more Steem Power, you can make more posts and comments, and earn more rewards!

If that all sounds interesting, you can:

Thank you so much for reading this message!

Congratulations @mindmeters! You received a personal award!

Happy Birthday! - You are on the Steem blockchain for 1 year!

You can view your badges on your Steem Board and compare to others on the Steem Ranking

Do not miss the last post from @steemitboard:

SteemFest Meet The Stemians Contest - The mysterious rule revealed
Vote for @Steemitboard as a witness to get one more award and increased upv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