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不过节假日”这件事

in #cn6 years ago

189467.jpg

今天是平安夜,聊一个关于节日的话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有一些人过的还不错,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来看算是比较成功的。于是有一些成功的人就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人,在这些经验中有一些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有一些需要加工一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践,而还有一些可能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的时间段,由特定的人去做了才能够起作用的。

对于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还是应该用一种理性的态度看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践行。

李笑来曾经说过,他是个从来不休节假日的人,他认为节假日是最好的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利用节假日,可以比大部分人多过好几辈子(李笑来认为的一辈子是七年)。

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吗?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也没有好奇一下去查过。算上周末双休日,一年下来,“法定节假日”大约115个。

从1995年,到现在2015年年底,算20年罢。

115 X 20 = 2,300(天)

也就是说,这些年下来,我比别人多了2300个工作日

2300 ÷ 365 = 6.3(年)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利用节假日可以多出很多的工作日。

那么依据这个理论,我们简单假设一下,当我们利用ta人过节假日的时间去工作学习,提升自我时,从复利的理论上来看,一定的时间周期后,所做的努力会帮助我们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一切顺利的话,最终有极大可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财务自由的成功。

但是,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也是确定无疑最终能够实现的,那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其他人我不知道,我只是环顾我的四周,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也许我算小半个。

那么,为什么如此明白无误的道理却极少有人去践行呢?如果用成功学的理论,社会阶层结构,社会财富分布状况去考虑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人只是少数人的重要原因。

李笑来也曾经说过,在人群中大约有15%的人会有努力的想法,而在这15%的人里面只有1%的人会把想法一直践行下去,等待复利到来的那一天。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到,15% X1% = 0.15%,也就是说在一万人里面大约只有15个有努力的想法,并把这些想法坚持下去的人。

由此看来,这也是为什么在身边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人的原因,大部分人的社交圈子不会超过几百个人。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处理节假日工作学习与陪伴家人朋友之间的矛盾呢?

对于定点定时上班的人来说,节假日正是为家人做些事情的时候,而我们却把时间用于工作学习,或者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学习,这对于家庭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完全跟着国家的节假日休息,但是对于社会人来说,至少大部分人不能免俗,在节假日可以不对自己怎样,但是不能不对家人,对长辈有所表示,这不是一句“我正在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就可以打发的。

当然,我的观点很容易就被反驳了,比方说,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不能通过努力挣到很多钱就是对家人的最大不负责任。如果通过努力最终真的可以“成功”,我们权且在这儿把成功简单的理解成挣到很多钱,到那个时候可以为家人做很多事情了。

然而,有些事情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个成语“时过境迁”用在这里比较合适。比方说,孩子的成长过程,老人的陪伴,夫妻之间的沟通,朋友的亲密关系的维护。

上面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李笑来的观点不对,实际上我是非常认同他的观点的,我也在节假日尽可能挤一点时间出来工作和学习,但是我只是觉得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学习自己的关系,平衡好这几方面,而在每一个人生阶段花费在这几方面的时间和精力都会有所不同,一定会有侧重点。

就像笑来在写作课上所说过的,“我有一个好东西,你拿过去分享出去了,这似乎有哪儿不对了。” 同样的道理,李笑来有一个好的经验,你拿过来直接就用了,这似乎也有哪儿不对了。

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世界上也不会存在完全一样成功的路径。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同样的,正确的成长之路不也应该是踩着巨人的脚印,走自己的路吗?

Sort: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rcdf8.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