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每天写一篇文章?

in #cn6 years ago

0302.jpg
先来看几段话:

A君:

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什么“下一个风口”,也从不担心我会被时代淘汰。因为我知道我的社会分工,并懂得如何在我所分工的领域保持领先。

所谓风口,是变来变去,但是有一个趋势是从来不变的,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在独特的分工里做到最好,什么都不用怕。

B君:

春节期间,一个朋友想趁着朋友齐聚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主题是《没有自我管理,只会越来越差》,主要意思是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自我改变的重要性。

结果是,当他还刚表明不改变会一年不如一年的观点时,就遭到了质疑、反驳。于是,只能做简短的表述,灰溜溜的收手。

C君: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学习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是成长的必要程序。不学习怎么会进步?怎么会认知升级?怎么财富自由?

于是,大部分人闷声读书、闷声听课、参加线下聚会等,但就是没有什么效果

大部分人搞错了方向,以为学习就要学他个天荒地老,然后对自己没什么成果的学习成长找一个完美的借口:终身学习。

我试着归纳与摘要以上三位主要想表达的意思:

  • A君主要讲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手艺,并且在自己手艺的范畴里做到最好,这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有手艺的人,不惧被时代淘汰,也不要去时刻关心社会的下一个风口。

万变不离其宗,用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你自己要有本事。

  • B君分享失败的原因,正如自己所反省的是:

你要让人信服,总要有拿出手的作品吧。可以是做成了牛的事,或是提高了赚钱能力,或是对未来有了清晰的目标。你所谓的经验还在最浅层的“自我管理”如看看书,锻炼身体,自己都觉得发虚,如何能够打动他人。

  • C君说,所有的学习,如果只是学习,那他一定很有钱吧?

只有作品能说明你是谁。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提供价值,要么输出成果,这是成长的意义所在。

《稀缺》这本书里讲,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设定节点时间和任务,没有任何要求,人生是最低效的。从一开始学习,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才这是最效果的。

很多人问过她快速成长的问题,她说虽然她知道自己在不同场合公开回答过,但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道理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大部分都是废话,其实一句话就能搞定:别吭声,用作品说话。

——以上是我所看过的三篇文章感觉有所启发的,故摘抄其大意,以便警醒。

这三位分别是:

A君是罗辑思维《罗胖60秒》第1897天所说的华杉老师;

B君是涂桢(写作群的朋友),他的文章是《失败的分享及反思》;

C君是乌龙明月(也是写作群的朋友),她的文章是《用作品说话》;

我为什么不把他们文章的链接发出来,或者是更加详细介绍一下他们?

第一是因为我懒(懒不是个好习惯,捂脸状);

第二我希望是自己不要总是听某某某怎么说,在你认清某个道理时,重要的是道理事实本身,并不是说道理的那个人。事实上,听道理时,这个逻辑很多时候又是相反的,即很多人之所以愿意听别人讲道理,不是因为道理本身有道理,而是因为讲道理的那个人因为外界因素具备了讲道理的资格(听着好像有点长)。

当然,尊重原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和最低要求,这是原则。特别是至从自己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创造者”之后,当你在某个时刻意外发现自己的作品,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被别人正大光明的署上自己的名时,且内容是原封不动,那种气愤是发自内心的(有那么一次,一次就够了,对吧?)。

所以,我隐约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任何时候坚持原创很重要,哪怕是自己拍的照。如果是非必须,最好是有自己的东西。

哦,好像这有点扯远了。

但,这也彰显了作品在我心中的萌芽生根状,我不想说这是个内容时代已经全面过来(几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会有一个内容平台的出现。不管是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还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平台),也不想说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没有自己的产品和作品,于是才觉得作品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任何属于自己创造的东西都将在某个时刻显得尤为珍贵。

这就是我今天想写的主题——我为什么要每天写一篇文章?

因为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每天写一篇文章,会有一种作为个体的自己创造生命的感觉;

因为写文章是一种反省,每天写一篇文章,让自己时刻知道做到远比说到重要N倍;

因为写文章是一种结果,每天写一篇文章,是用来检验活着与思考最有力的说明。

每天写一篇文章,这是一种承诺。

有时候,我们被压倒的往往不是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是那若有所无的生命之轻。

给自己更清晰具体的要求,是正视自己重新开始的有力行动。

记住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的两句话:

1.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

2.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所以罗振宇说,我一旦感觉自己在受苦、在承受不幸,而不是在思考,基本就可以判定,这一刻的我很没出息了。——这话有道理啊。


注:每天写一篇文章大约花费时间:写作1-2小时,排版发布1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