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写作

in #cn8 years ago

bird-feather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有效写作十三篇》 (此链接为豆瓣公版免费资源)。作者王烁,《财新杂志》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我最喜欢他的文章《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十三篇》主讲英文写作技巧,但我觉得部分法则同样适合中文写作。所思所录,笔记如下:

01 从直白到简单


清晰的写作来自于清晰的思想。所以,想清楚你要说什么,然后尽可能简单地写出来。也就是说,写作本质上是用文字记录自己大脑思考过程的过程

著名的认知学家斯蒂芬 · 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这说出了,即便是用文字记录自己大脑思考的过程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开始写字前,我无法确定自己所要表达的那张网到底有多大,所以,我承认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平克的话。所以,我只好持续写下去。并企图,在写的过程中,通过遵循一点原则和掌握一点技巧,帮助自己更好地界定自己所要表达之网的边界。以下就是从《十三篇》里得来的一点方法。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 1946 年出版的《政治与英语》的六条基本规则:

  1. 绝不要使用在印刷物里经常看到的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辞方法。
  2. 如果一个字能说清,不要用两个字。
  3. 但凡一个字能掉,一定要删掉。
  4. 只要能用主动语态,绝不要用被动语态。(王烁:也就是说,看见“被”字,要想方设法把它去掉。当然,“被自杀”这类伟大的语词创新除外。)
  5. 能用常用词的时候,不要用外来词、科学术语和行话。
  6. 绝不要用粗俗语言,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规则。

奥威尔还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都应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我想说什么
  2. 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它?
  3. 什么意象或者成语可以把它表达得更清楚?
  4. 这个意象够不够新鲜?

也许他还该问自己更多两个问题:

  1. 可以写得更短点吗?
  2. 行文丑陋的地方有没有办法避免?”

此外,“新发明的隐喻可以唤起视觉形象,有助于表达思想。”奥威尔说,“另外,有些隐喻已经变成生动的日常词汇(如铁的意志)。

可以看出,写作从直白开始,但最后还是会去追求体面与新颖,并力求简单。

同样,中国文化从风雅颂赋比兴开始,汉语中也出现大量的比喻。中国人用“意在言外”来要求和赞美诗歌、文章、书画。“得意忘言”的层次则更高。表达只是汉字的一个功能,我们还用它来暗示,误导,甚至遮蔽。不管怎么用,有一点值得提醒:俗典勿用,比如“游人如织”。

从直白到简单,写作大概就是这样罢。

02 行文几个建议


从《十三篇》里摘录了几个行文建议,整理如下:

建议一:用短词

丘吉尔说,“短词是最好的,如果又短又老,那就是最好中的最好。”我们现行的英文是拉丁语,而盎格鲁-萨克森才是英文正宗。后者中有大量的短词,它们容易拼,好理解。写作用词建议如下。

用about,不要用approximately;
用after,不要用following;
用let,不要用permit;
用but,不要用however;
用use,不要用utilise;
用make,不要用manufacture;
用plant,不要用facility;
用take part,不要用participate;
用setup,不要用establish;
用enough,不要用sufficient;
用show,不要用demonstrate;以此类推。

建议二:去冗余

案例 1:Modern Sex 者,现代性也。这是对作为后缀的“性”的嘲弄。“某某性”在当代汉语中实在太多见了,好文章不能让它出现。

案例 2:删掉“进行”、“的”

一篇文章中 90% 的"进行"可以删除,60% “的”也可以删除,不信试试。

案例 3:用“被”的句子往往隐藏信息

比如 “A 打了 B” 总是比 “B 被 A” 打了更清楚,但不止于此。很多时候只有 B 被打了,也是语法正确的句子,但 A 就消失了。据说,政府文件里多见被动语态,无论中外。

建议三:要用确切的词而不是万能的词

如果你在某个词(比如技巧、环境、资源)前面加上不同前缀就能适用于一切场合,那它们并不是好词。

建议四:行文不能有太多套路

故事的开头通常是这样:

“首先是好消息”(First the good news),那么肯定接下来会有“现在是坏消息”(Now the bad news)。然后会插入一段来自某位行业分析师(one industry analyst)的话,这句话里多半会有“假如,而且是个很重要的假如”(If, and it's a big if)。到文末的时候,假如作者承认自己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那么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One thing is certain),最后则以“正如某人所说的那样”(As one wag put it)来结尾。

这样的套路就是俗套,俗套所构成的文章节奏,无不在读者算中,建议不要使用。

另外,王小波曾经说翻译对白话文写作有未得到充分承认的贡献。E文的书面表达可能确实比中文表达更准确,从大量的从句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一点。我以为,普通人无需通过翻译提高自己的中文写作水平,但读些 E 文还是有用的。

Economist 写作手册给的方法是减法

不要写不懂的东西,不要矫饰,不要故作高深,不要用只有少数人才理解的词,也不要用不确切的词,句子不要太长,实在不能不长则绝不要绕。

E 文中有个双重否定句,一位 Economist 读者说:写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子永远比理解它来得容易。中文里也有,建议尽量少用。

总结一下:清晰的思维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1、删是第一原则

比如“的”、“被”、“进行”,能删的就删。罗丹说,雕刻不是去雕什么,而是把不要的东西去掉就行了

2、不要写长句、故作高深、专业术语

3、不要俗套

03 小结


最后,引阳志平老师的一句话,再次自我鼓励:

写作是更好的记忆,也是时间给大家的恩赐,当你老去,时间划过,你仍存在。

# 007 on steemit

相关文章

Sort:  

非常不错。

开心😊

看了之后,觉得内容不错哟。

看了之后

这句让我尤其开心,即使没有下一句;真心话🤣

想起了福楼拜教导莫泊桑的“一语说”。

不知道这个,又长见识了;谢谢你!

看你们写得长,总觉自己写得太少,

表达清楚就OK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