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过得很有意思,先是尝到了老家的甜,接着又吃到了网上的一个“大瓜”,两件事凑到一块儿,让人心里又暖又有点堵得慌。
先说甜的事。现在正是石榴熟了的时候,今天一早就收到了老家亲人寄来的软籽石榴。包装做得特别用心,每个石榴都裹着打气的塑料膜,专门用来防磕碰,两边还没密封,留着透气的缝隙,拆开一看,一箱石榴没一个坏的,全是好果。找了把刀切开一个,里面的石榴籽颗颗都通红,抓一把放进嘴里,不用吐籽,甜汁直接在嘴里散开,吃得特别满足。这哪是石榴啊,分明是亲人们的心意,隔着几百公里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关爱,心里热乎乎的。
甜滋味还没散尽,下午刷手机就刷到了个热闹的“大瓜”——罗永浩吃饭吃出了事儿。他去一家叫某呗的餐馆吃饭,之后发微博吐槽,说店里全是预制菜,不仅贵还难吃,甚至用了“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样的话。他还特意说,自己不是反对预制菜,要是餐馆用的是预制菜,就该明明白白告诉顾客,不能拿预制菜冒充现炒的菜,说白了就是吃饭体验差,发个牢骚而已。
可谁能想到,就因为罗永浩是个自带流量、网上争议一直很大的人,他这牢骚直接炸了锅。某呗的老板很快就出来回应,语气挺冲,直接怼了回去,还说一定要“起诉罗永浩”。这下可好,双方直接吵起来了,谁也不让谁,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某呗那边为了证明自己,说欢迎所有人去他们餐馆的厨房参观。结果今天真的来了不少人,有普通顾客,有网红,还有不少媒体记者,都扎堆去看厨房。这些人把参观的视频发到了网上,这下更热闹了,各种讨论铺天盖地。我就不贴图了,大家要是感兴趣,去微博、抖音上一搜,能刷到一大堆相关视频,随便点开一个都能看明白现场到底是啥情况。说起来,我之前也去过某呗吃了好几次饭,真没太留意过菜是不是预制的。
这事儿一闹,我也跟着琢磨起预制菜的事。我们家吃饭一直特别讲究,食材得新鲜,菜必须是现场炒的,之前基本上是完全不碰预制菜的。但这段时间我发现,身边好多餐馆其实都在用预制菜了,只是没明说,有时候吃着味道不对,也没往这方面想,现在想想,可能吃进去的就是预制菜。
网上看了下,这次事件里,大概90%的人都站罗永浩,我也跟这些人想法一样,支持他推动预制菜相关的立法。食品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真的太大过天了。我特别希望以后所有餐馆都能明明白白标出来,哪道菜是现场炒的,哪道菜用的是预制菜,我们顾客得有选择的权利,不想吃预制菜,就可以直接不点。
可能有人还不清楚啥是预制菜,我特意在网上查了定义: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等为主要原料,经过预处理、调味、成型这些工业化加工步骤,提前制作好的半成品或者成品菜肴,简单说就是“提前做好、加热就能吃,或者稍微炒一下就能吃的菜”。像平时吃的速冻饺子、即热的宫保鸡丁,其实都算预制菜。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这次事件有点把“预制菜”给污名化了。其实预制菜本身没什么问题,它是一种趋势,能节省时间,方便生活,比如平时上班忙,没时间做饭,拆一份预制菜加热吃,总比吃泡面强。大家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餐馆用预制菜冒充现炒菜,收着现炒菜的钱,给顾客吃预制的,这才是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现在双方还在吵,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收场。但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这次事件能让更多人关注到餐馆预制菜的透明化问题,这就是件好事。毕竟吃饭是每天都要做的事,谁不想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呢?希望借着这件事,能推动餐馆越来越规范,让我们下次去吃饭的时候,不用猜来猜去,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
老家的石榴真爆满,那么红,榨汁应该也贼甜
网友吐槽某呗不会公关
是的,石榴好吃😋
西贝这次危矣。但老罗也不是省油的灯。
就是,现在每天的营销额都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