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上的流行消費比較

我的一位朋友Y,是團體中的好好先生,除了當召集人外,也會邀請大家聚餐後到他家小酌,可以說要是沒有他的付出,團體的互動會少上不少。


雖然我跟他交情還算可以,但要到知心好友倒是還有一段距離,曾經有段時間我試著找他出來吃個消夜,但可能交情沒到那邊,所以都被技術性的推辭。我也並不是個熱情的人,被拒絕一兩次後就知道大概界線在哪,但也不會因此而交惡。

身為一個好好先生,還是偶而會主動過來問我最近過得怎樣,雖然是客套性的慣例問題,我也不討厭跟他聊天。到了最近一次聊天,我也對生活中很多事情感到無奈,就回了大概就是之前那樣,並沒有劇烈的改變,煩惱依然是那些,也沒有太多的突破。


他也感概自己也是差不多,根據他過往的分享,大致上是工作中能相處的人就是那些,也並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僅止保持禮貌性互動,私下並不會有所往來。由於這份工作是透過親屬得到的好飯碗,他也不敢隨便更換工作,當初要得到這份工作,也花了他不少時間與功夫。

所以待在這個工作職場,也是他妥協下的選擇,一方面是親屬的期盼,一方面工作待遇他覺得確實不錯,加上他平常的花費也不小。我自己猜想一定有人每天工作充滿熱情,但相對會有像朋友Y這樣的情況,我其實也是類似的情況,只是我並沒有在收入上滿足😅,而是其他方面的好處。


後來在Y家的續攤小酌中,大家討論著各種消費,IPAD的方便性,幾號香水多麼迷人價錢有多貴,最新流行的透明框眼鏡,之後安排的滑雪、潛水旅行,換了前幾年剛買的休旅車,認領了小有名氣的刺青師作品。

老實說這些話題離我有些遙遠,既沒有興趣也不太願意為此花錢,聯想到以前看過的經濟陰謀論影片,有錢人透過不斷塑造新的流行消費,使得普通人為了滿足這種流行消費,必須持續提供勞動力維持社會運作。原本我覺得這種說法的純猜想成分很高,當作一種有趣的說法看待而已。

但有次在財務自由的影片下方看到一個評論,"大家要是都去搞這種邪門歪道,誰來為社會生產。",我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原來社會上渴望勞動力的需求是真的,並且猜想這個評論者已經是不需要工作的人,而且相當程度了解到上面提到的陰謀論敘述之原理,所以也加劇我對財務自由的想法。

Photo by David Becker on Unsplash

Sort:  

@tipu cu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