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經驗歷程,不一定每個人都適用

生活上多少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有一種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在自己不喜歡的類型當中,多少會有自己以前的樣子,經過了社會化的洗禮後,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改掉一些習性,所以再看到的時候會有些反感。


這個說法也令我想到一些長輩可能也是這種想法,在過去的經驗中,猜測晚輩之後會遇到的情況,會去教導指正這些在他們眼裡即將陷入痛苦修正過程的人,受教的一方總會認為情況不一定如長輩所述,自己不會重蹈覆轍,或是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等等的想法。

當然不一定是長輩對晚輩,有時候朋友之間,子女對父母也會有類似的情況,事先提醒,另一方則是一意孤行,當然結果也是有各式各樣,有的時候如告知者所料,我早就說了的話語必不會少,出現與告知者認知不同的情況時,也會有這次是你運氣好的話語出現。


這類情形會出現,可能是因為告知者會認為,自己的經驗是一個可靠的資源,對一種的情況的發生,認定只會有一種結果產生,但人類就是一個個神奇的個體,同樣的情況,不同人就有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結局,即便我照著一個偉人的過往生活,他三歲開始會唸詩,我三歲也跟著唸,五歲幹甚麼我也跟著幹甚麼,最後我也不一定會成為偉人。

所以這種肯定式的經驗分享,我自己開始減少,一方面像上面說的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即使做一樣的事也可能有不同的結果,感受也各自不同,另外一方面當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除了會有些尷尬,也讓自己的信心受到挫折,就像是牛頓在世時被人推翻萬有引力一般(開玩笑的話)。


如果真的是擔心對方考慮沒那麼仔細,可以用建議式的經驗分享,像是朋友要去圖書館,選擇的路上交通繁忙而且沒有人行道,但在他的認知中只有這一條路,我提供了一條路線稍微繞一點路,是沿著公園邊緣抵達圖書館,也有人行道路邊還有樹蔭,如果他堅持要走原先的路線,也許在吃過虧後就會明白我提供的路線比較安全。

當然也有的人警覺性很高,走這條交通繁忙的路就是不會出事,所以每個人還是會有屬於自己的經驗,因為個體不同產生出來的經驗也不一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沒被蛇咬的人通常不太會被草繩嚇到,所以也不用一定要將自己的經驗灌輸在他人腦海中,認為自己的經驗就是鐵則。

Photo by Venti View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