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聊昨天的话题——为什么订阅制是一个糟糕的商业模式?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社会制度层面,这个议题将变得更具批判性。经过数十年的红色教育和当代左派思潮的复苏,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资本主义"似乎已成为一个负面标签。但如果我们客观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皇权专制社会还是西方封建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跃升始终发生在资本主义确立之后,这恰好印证了自由市场经济对人类繁荣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其核心制度特征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而社会主义则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根本对立。这种制度差异在数字订阅制领域显现得尤为明显:消费者支付费用购买的数字商品并不具备完整产权。所有数据资产都寄存于互联网云端,本质上由平台账号体系管理,这种架构模式让生产资料完全脱离用户控制。以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商店为例,该平台曾出现大规模删除用户数字藏书的案例,其官方说辞仅是用户违反社区协议。当购买的内容随时可能被平台收回,这样的消费模式显然背离了资本主义的根基。
更值得警惕的是,订阅制将用户隐私彻底置于商业资本监控之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采集系统在创造便利性假象的同时,正在成为构建新的信息茧房和大数据杀熟的技术基础。尽管某些互联网大V声称这是用户为获取服务主动让渡的隐私权,但面对"接受这种模式才能使用"否则不用的唯二选项,所谓的自愿其实充满强迫性特征。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深层地动摇着资本主义的核心运行逻辑。
根据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真正的资本特指用于生产的"资本品"——那些能提升生产效率的设备与工具,而非直接转化为消费的货币本身。工业革命中蒸汽机、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大规模应用,印证了资本积累对消费品增长的催化作用。当社会资源更多投向资本品生产时,短期内会有消费抑制,但长期将创造更大物质财富。这种基于延迟满足机制的资本积累,正是人类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
但订阅制正在破坏这种宝贵的选择平衡。其商业模式鼓励即时消费而非资本积累——用户支付费用后只能限期使用商品/服务,到期权限自动失效的机制催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高时间偏好消费心理。这种模式导致社会资源持续流向短期消费终端,而资本品更新反而缺乏投入动力。时间偏好效应加剧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停滞甚至倒退。更严峻的事实在于,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比传统共产主义更具侵蚀性:消费者既无法获得任何实物资产,又要持续为临时性使用权掏钱。这种既没有所有权又持续消耗现金流的新模式,正在悄然改写我们的经济行为本质。
可以说,订阅制是一种更加恶劣的共产 主义。你不光不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你还要为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支付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