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之“梁祝化蝶”



QD0NAgmVBxOXkILW_17439.webp

某天晚上,点点老师和西西小朋友一起做亲子阅读,我在一旁偶然听到她们读的故事是《梁祝化蝶》,话说我还真只看过相关的影视剧,却不曾听过、读过文字版的故事是怎样的,一时间来了兴趣。

梁祝的故事,是中国最为经典且广为流传的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无论是古时的戏台,还是现代的荧幕,都不曾停止过关于梁祝的演绎。在我印象里,比较经典的梁祝题材影视作品就是何润东、董洁版本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大家肯定都知道梁祝的故事,讲的是祝家女儿祝英台酷爱读书,可那个时代不允许女子去学堂,于是她女扮男装。在学堂学校的三年,她与梁山伯同窗三年,义结金兰。后来,梁山伯知道了她女儿身,两人便从友情发展至爱情。

可正当梁山伯上门提亲时,才知道祝英台被家里许配给马文才,回家后的梁山伯积郁成疾离开了人世。在祝英台出嫁那天,经过梁山伯墓前,她悲痛欲绝在墓前自尽。顿时,一双彩蝶翩翩飞出,此为“梁祝化蝶”。

对此,我产生了一个个疑问,在思想封建的古代,明明全社会都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些所谓追求自由恋爱的都是受人鄙夷的,那为什么像“梁祝”这样的故事能成为歌颂的经典传说,而不是负面教材?

带着这个疑惑,我问了问AI,它的回答让我叹服。

首先剖析了梁祝二人行为与时代之间是否有对抗性,AI说祝英台选择了自尽而非私奔,表现出“不与父母之命”对抗的贞节。后来二人化蝶,算是仙化了,这表示不与人间秩序对抗,也无从破坏当时的公序良俗。

其次,对于宗族家人来说,如果梁祝私奔或祝英台逃婚,那势必引发矛盾甚至械斗。而故事选择祝英台自尽,更是为了不让宗族家人过于为难。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既满足了封建时代“忠孝两全”的需要,又具有可歌可泣的爱情元素,恰恰能流传千古。AI的分析,还真是厉害。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