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闷头画图,我喜欢上做这件事...聊聊框架思维

IMG_20240502_071112.jpg

我经历过在设计院闷头死画图的日子,开始是抄图,照着画,似懂非懂不太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问问老同志,更多的回复就是“都这么画,按参考来就好”,所以新手画设计图,没参考就是蒙眼瞎。

后来慢慢学习琢磨,了解设计背后的很多为什么,很有那种醍醐灌顶,透彻的感觉,啊,原来这样,原来如此....这种感觉让人内心愉悦。

或许是获得了新知的喜悦,或许是进步的喜悦,今天又进步了一点。

跳出了蒙头画图的日子,我喜欢把那些收获做总结,喜欢把让自己突然透彻的知识、经验写下来。为什么发现自己“喜欢”做这件事呢,因为经常为了把一个知识点研究清楚时,翻阅各种规范、查阅文献常常忘记时间,晃过神来,饭点已经过了。

后来随着工作能力的积累,我负责的事情越来越杂了,或者说因为要解决某些工程问题,导致自己不得不学习了解更多的专业。

从桥梁到隧道、市政的通道,又因为做通道后面又涉猎了基坑,后来市政项目多了,又涉及市政排水结构,又开始设计沉井....

就主业的桥梁专业来说,本身就又很多知识分支,公路常规桥,索结构桥、钢结构的叠合梁,钢箱梁,加固的桥...等等。

别人是越干越专,我是越干越杂,什么都懂点。这也让我需要的专业知识很杂,长时间不接触一个专业时突然捡起来有些吃力,比如掌握了某个设计计算分析的参数设置,记不住,又回去翻一遍,很影响工作效率。

所以,我很喜欢总结。积累了某个知识点某个技能点,我就把它形成可以随时调用的系统的知识。

需要总结的杂了,就需要框架支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知识框架就好像自己建房子,先建好主框架,后面就是慢慢给里面加装修的东西

03e0d86154e71a569ca12a6ca8a59ba6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图上是我自己的建的知识框架,我自己反正很受用。都是一些个人经验的总结积累,设计要点,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干完一个项目,有时间的话,喜欢把那个项目涉及的某个结构类型的问题都梳理一遍,形成自己的东西。

比如曾经设计了一批钢混组合梁,后面花了很多时间把钢结构桥梁计算的要点,规范条文梳理了一遍。最近在做一个葵花拱桥,也有不少新的收获,也计划做完项目后做一次系统梳理总结。

总结完的东西,就感觉像那个知识被自己打包了,放在了自己搭的房子里,不用随时关注它带在身边记在脑子,它变成了外挂,需要时就再去翻翻

自己搭的房子这些年也慢慢越建越大,干的项目越多它会长得越来越大,还可以不断修正,这就是我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公司这边有个名字是“员工工作手册”,听名字也知道,我是让公司员工也按照这个来干活,少走弯路。

我后来了解,有个词叫框架思维,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理解。对于知识密集型行业来说,其实都可以利用框架思维如此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发现我自己身边优秀的工程设计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习惯或者思维,可能形式不一样,他们可能有几个硬盘的资料库,资料库按照他们自己搭的“框架”有序的整理归总着。

那么如何构建?其实不用聊框架思维背后高深东西,也不用一上来就想着一日建成大厦,我自己的经验先要有这种总结的习惯,然后就是走出第一步,先搭个知识点架子,建一层都没关系,然后慢慢积累,仅此而已。

Sort:  

佩服! 你整理的資料跟書本一樣,我雖然也曾給後輩留一些資料,但沒辦法像你做得那麼完整。

这样更加系统,有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