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他人判斷與自身處事的依據

原則是一個簡單易懂的概念,每個人的原則可能也都不一樣,有的人堅決不遲到,有的人過了十二點不吃消夜,除了生活上的小習慣,也可以帶到對人的態度上,比如說不跟習慣遲到的人深交,也有的人是得罪過他的人必定有仇必報。


日常生活常聽到一句話是,做人要有原則,然後就能得到某種好處,像是信任、尊重、成熟等等的說法都有聽過,但有時候想了想,要是這個原則是一些負面的,還能夠得到這些好處嗎?

比如一個學生說不寫作業是他的原則,一個員工說上班摸魚是他的原則,似乎都是蠻負面消極的態度,但說這樣的模式不是原則似乎也不通,畢竟如果這個人真的都有遵循他說的,也可以算是他的原則,但就無法得到一些正面的評價,也許有些長輩聽到這種說法,都會覺得年輕一輩的人到底都在想甚麼。


我更覺得原則是會讓別人更好推測,自己的下一步會怎麼做,接下來的動作是可預測、可預期的,一個人習慣遵從原則的話,行事與說話都會依據一定的準則來執行,旁人也比較不會被預期外的舉動影響,覺得一個有原則的人他們是較為安心可預期。

沒原則的人則是較有機會令旁人不安,因為行為不可預期,下一步是甚麼並沒有依據,因為時常懷抱著不安的感覺,相對也可能較難產生親近感,但喜歡新鮮感的人,又會喜歡與這種人做朋友,認為相處起來會十分有趣不無聊,感覺每天都會有新奇的事情發生。


原則除了在外部觀感的方面,自身在處理事情、解決問題上,很大程度是可以減少搖擺不定的思考時間,根據過往經驗歸結出適合自身處理方式,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原則,就會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經歷一樣的思考過程,想想是比較沒有效率的。

反面來說過度有原則的人,則是會容易陷入原地踏步的情況,過往經驗可能已經不適用於身處的時空背景,也容易讓他人有不知變通的觀感,所以適度的擁有重要的原則是更好的選擇,有時候說來說去中庸之道適用在許多方面上,不做極端的事情可以達到最好效果。不過有時候極端之人反而能有所成就,但也伴隨著反面的極端案例。

Photo by Onur Senay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