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溝通交流的方式,給對方一些尊重與空間

昨日自己又犯了一個老毛病,在朋友講述一個新的觀點,一位台灣心臟科名醫推廣背後式的CPR,會比傳統的CPR降低肋骨斷裂的機會,我當下就提出不合理之處的懷疑,因為與自己曾學過的都不一致,但事後上網查證,是真的有這件事情,雖然還未被廣泛推廣。


當然這種醫學的知識我並非專業,也不知道對與錯,只是朋友當下是一個分享新知的心態,我卻懷疑是內容農場出來的訊息,我的心態在那個時候是封閉的,只因為現在網路上充斥著假消息,我先入為主的認為與過去經驗差異過大的認知,就很大機率來自吸引點閱率的內容農場。

其實更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安靜的聽完,事後自己去查證,而不是當下想要挑出不合理之處,其實這也只是一段閒談,並不是甚麼需要證明自己的機會,講贏了也不會帶來甚麼好處,假設這則訊息真的是假的,講贏了也不代表甚麼,頂多給朋友帶來我是對的,但態度很強勢的感受。


想起之前提到的證明自己,也許這種想在言語之中顯現自己的知識正確,也是一種好勝心態,但實際上並不會對雙方太多好處,頂多在他人心中留下知道得不少的印象,但言詞鋒利帶來的負面印象也不少,實在不是一個好的人際交流方式,增加了摩擦也容易得罪他人。

每個人都會是某方面的專家,也許不同角度帶給自己的觀點是一生受用,減少打斷他人的話語,得到的或許會比我想得還要多,也不需要把自己的經歷與他人去做比較,每個人際遇都是獨一無二的,當別人在講述自己的經驗時,應該給予尊重的去理解,而不需要認為自己的情況更特殊,他人的情況是小巫見大巫。


有些人會說,要懂得適時推銷自己,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但用在與家人友人之間,更需要的是理解與關懷,當與這些親近的人交流時,重點永遠放在自己身上,像個演講者一般,自顧自地以自我為中心,是無法建立起雙方的交流,講述自己今天又談成了甚麼大生意,過程是多麼的驚險,運用了話語的技巧,都比不上一句關心他人的話語有效。

一些溝通專家也提到,雙方在交流時,都該適當的給予對方發表的空間,像是記者提出問句時,很多時候都會用為什麼或如何的開放式問句,讓受問者有空間去闡述自己的想法,同樣的在與親友人交流,也不應該只有封閉式的問答,"你害怕嗎?""你開心嗎?"可以改成使用"你感覺如何?""你是怎樣的感受?"等等,畢竟我不是當事者,無法清楚的知道對方想法。

Photo by David Becker on Unsplash

Sort:  

Congratulations @azazqwe! You have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 on the Hive blockchain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You have been a buzzy bee and published a post every day of the week.

You can view your badges on your board and compare yourself to others in the Ranking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Check out our last posts:

LEO Power Up Day - May 15, 2023
The Hive Gamification Proposal
Support the HiveBuzz project. Vote for our proposal!